党员风采 
投身边疆心之所向 八十七载素履以往——深切缅怀原内蒙古工学院院长李希玉教授
2016-03-06 11:35  

2016年2月29日,内蒙古工业大学最早的建设者之一,也是内蒙古自治区工科教育奠基人之一,原内蒙古工学院院长李希玉教授作别了身后寂静美丽的校园,作别了相伴六十余载的锦绣事业,平静而永远的离开了我们。3月2日举行的遗体告别仪式上,学校领导、李希玉教授生前友人、闻讯赶来的学生与老先生告别,为李希玉教授送行。沉痛、悲伤、惋惜之余更多的是对李希玉教授在工业大学建设发展历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缅怀。

他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教书育人的挚爱,对生活名利的安之若素,给我们留下了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

砥砺前行 奠基事业

李希玉,山东省武城县人,19291月出生。19493月在北平汇文中学参加革命工作,同年7月由北平团市委选派到中南海参加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秘书处工作,并见证了隆重的开国大典。194910月,李希玉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19528月毕业后志愿投身于内蒙古边疆建设,把自己全部的光与热奉献给了内蒙古工业大学(原内蒙古工学院)的建设和发展。

1951年,绥远省为适应工业建设需要,建立了绥远省高级工业学校(内蒙古工业大学前身)。建校伊始,校址还在鼓楼南面的老缸房碾子巷女子师范院内(今呼和浩特实验中学)。1952年8月26日,意气风发、满怀憧憬的李希玉告别了哺育他成长的清华大学,一卷行李,一只木箱,坐上火车来到了绥远省归绥市。学校建设之初,条件异常艰苦。学生宿舍同时又是教室,室内用木板钉成两排大通铺,中间放几张条桌,通道很窄。他和老师们一样需要先爬上床铺,再从床铺走向讲台。195210月,新校址在归绥市麻花板村建成(目前我校新城校区),李希玉带领学生冒着深秋初冬的寒风,一次次的肩扛手抬,搬运课桌床铺,一次次的挥锹抬筐,参加建校劳动,歌声、锹声此起彼伏,师生其乐融融。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李希玉开启了他坚守三尺讲台,投身教育事业的人生之路。

教书育人 诲人不倦

刚刚大学毕业的李希玉在第一线从事工科力学教学工作,虽然教学经验不足,但他认真备课,认真讲课,认真辅导,脚踏实地进行教学工作。面对复杂公式,他严谨梳理,反复演算;针对教学难点,他广泛涉猎,反复推敲;面对教学疑点,他发扬民主,开展讨论;面对成绩,他认真总结,戒骄戒躁。在教学实践中,李希玉克服困难条件,带领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教学模具,积极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专业观察能力。批改作业,登录成绩,对学生的学习和出勤情况做详细的记录,几乎填满他所有的业余时间。

除了主讲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高等动力学等课程外,李希玉还潜心钻研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工作,发表《试论理论力学的理论好懂,习题难做》、《相对于速度瞬间中心的动量矩定理》、《论达朗贝尔原理和惯性力的历史沿革》、《动力学普遍定理总结》等论文。六十年代由他主笔的《理论力学教学指导书》,历经数次翻印,为我校理论力学教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李希玉教授特别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与青年教师共同研究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在长期的传、帮、带工作中,他追求真知的执着,严谨求实的教风,精业厚学的魅力,甘为人梯的品格,影响着一批又一批青年教师,丰富着他们的的精神世界。文革中,李希玉受到冲击,但他十年坚守,不忘育人,以他崇高的信仰、坚韧的意志鼓舞着身边的老师和学生。正是以李希玉教授为代表的老一代工大人的不懈努力,积淀、凝练出内蒙古工业大学“唯实尚行”的校风。

沐风栉雨 铸就辉煌

十年浩劫结束后,李希玉任动力系党总支书记,恢复基础部后担任主任,1983年底担任内蒙古工学院副院长,主持全院行政工作,1984年任内蒙古工学院院长,19879月晋升为教授。1981年至1990年,他还兼任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副主任,理工学科组组长、工科学科组组长。

1983年,经过文革后的拨乱反正,社会经济政治秩序逐渐恢复正常,改革开放的大幕也徐徐拉开。在这样一个新旧思想激烈碰撞,又充满勃勃生机的时代背景下,李希玉教授担任内蒙古工学院主要领导后,深刻学习、领会党的各项路线方针,尤其是关于高等教育的政策要求,及时准确理解、把握中央和自治区决策部署精神,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全身心投入到学院各项改革建设工作中。他坚决落实有关政策,通过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全院上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日渐浓郁,广大教师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在办学中的核心地位不断提升;他高度重视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引导全院教职工强化教学中心地位,努力营造勤奋、严谨、求实、进取的的教风、学风和校风;他积极倡导“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的理念,围绕督促教师参与科学研究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逐步扭转学院停滞不前多年的科研工作局面;他身体力行,更新观念,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推动内部体制改革,学院运行管理进一步民主、规范,呈现出新的气象。“牡丹花好空入目,枣花虽小结实成”。正是靠着“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的工作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在以李希玉教授为主要领导的学院班子领导下,内蒙古工学院教学、科研、队伍建设、管理等各方面工作在较短的时间里步入正轨,人民和师生所期盼真正意义上的高等学府轮廓日渐清晰。

作为院长,他主动适应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转变办学思想,探索发展改革之路。在他主持下,学院制订的《内蒙古工学院1984年~1990年发展规划》,确立了“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充分发挥潜力,面向内蒙,面向地方,为早日建成适合内蒙古四化建设需要的综合性工业大学创造条件”的办学目标。按照规划蓝图,学院逐步改造老专业,增设新专业,办专科,争取硕士学位授权点,多层次多规格为自治区培养各行各业建设人才。这一时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核通过内蒙古工学院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固体力学、无机化工、铸造和内燃机四个专业为硕士授权点,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校生也由1983年的1697人增到1990年的3842人,七年增1.26倍。这些成绩和数字是时任学校领导班子和全体师生员工砥砺前行、坚忍不拔、孜孜追求的印证,更凝结着作为院长的李希玉教授的心血和汗水。

李希玉教授担任学校主要领导期间,经过多年努力,内蒙古工学院完成了由部属高校到地方高校的转变,由一个以单一机械类为主的学校,发展成一所为自治区培养机械、材料、化工、能源、建筑、交通、电子、纺织、工业管理,英语等工管文结合的多科性工科院校,为日后更名内蒙古工业大学打下了坚实基础。

德誉载身 精神永存

李希玉教授始终矢志不渝坚守着新中国第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把自己全部的光与热奉献给他挚爱的内蒙古工业大学的建设和发展,这份追求正是第一代工大赤子历经年轮洗礼,风雨打磨的执着与倔强。

他的辛勤付出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充分肯定,受到了师生的尊敬与爱戴。李希玉教授多次受到国家教委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表彰,曾荣获全国高等教育系统“先进个人”,国家教委、劳动人事部、全国总工会评选的“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被自治区教育厅授予“光荣的人民教师”荣誉称号。

19933月,李希玉教授离休后,仍以一名党员干部的政治热情,读书看报,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学校建设发展。他曾担任内蒙古老教授协会工大分会会长,组织离退休老教授参与本科教学督导、关心下一代和老教授报告团等工作,献言献筞、积极参与,团结和凝聚离退休老同志继续发挥余热,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内蒙古高等教育事业。

李希玉教授不但在事业上是我们的楷模,同时他在家庭中也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他与妻子相敬如宾,相濡以沫,对孩子饱含深情,儿孙满堂,尽享天伦之乐。

李希玉教授走了!但他却走的如此悄然匆忙。他的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他的为人正直、忠厚坦荡,他的爱岗敬业、甘于奉献,我们将永远铭记在心。面对他用心血浇灌过的这片校园,送别的人们多了一份温情,多了一份责任。

对于李希玉教授的深切怀念,也许我们不必赋予太多的诠释,诠释再多也描绘不出他的执着信念和朴实无华。就让这份怀念,化成春天里的一首轻歌,一支恋曲,在歌曲中眺望他离去的背影,在温情中指引我们继续远航。

(宣传部)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