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党史故事 >> 正文

【学习时报】渡江战役第一船 一等功臣马毛姐

2021年03月03日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渡江战役期间,先后有320多万民工参与支前,筹粮筹船,出人出力,“划”出了“天堑变通途”的磅礴力量,“划”出了“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历史担当。这其中,年仅14岁的马毛姐就是杰出代表之一。马毛姐,原名马三姐,1935年出生在长江北岸安徽省无为县马家坝村的一个贫苦渔民家庭,1949年4月在渡江战役中作为年龄最小的支前模范,运送解放军战士率先登陆长江南岸,被评为渡江战役一等功臣。

“志”不在年高

随着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和谈代表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上签字,和平过江解放江南已无法实现,“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历史进程已轰然开启。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随即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三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和总前委的《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在西起湖口、东至靖江的千里战线上强渡长江,以摧枯拉朽之势,以雷霆万钧之力,迅速突破国民党军队长江防线,胜利登上长江南岸,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妄图“划江而治”的黄粱美梦。

生在长江边、日看大江去的马毛姐,与生俱来有着渔家人的胆识、拼劲和韧劲,掌舵划船、撒网捕鱼、泛舟大江,自然有着日积月累的磨砺和经验。因此,在人民解放军渡江部队整装待发、直取南岸的关键时刻,这名渔家少女没有惧怕枪林弹雨的危险艰难,没有听从父母长兄的阻拦劝说,没有静待人民军队踏上南岸的胜利消息,而是“横下心,撑篙跳上了船”,坚决主动参加渡江突击队,响亮回复解放军战士“我不怕死”“我会掌舵”“我会划水”,以“一手掌舵,一手划桨”、鲜血直流咬牙坚持的英勇果敢行动,为渡江大军顺利靠岸立了头功。

“为”不让须眉

打过长江、解放江南,这是革命事业取得最终胜利的必然要求。四月的长江,水阔浪急,冷水袭人,又有国民党海陆空军队立体防线,可谓“天险”加“艰险”。故而,退守江南的国民党残余军队虽然战力不济、士气低迷,却仍旧叫嚣只有木帆船的人民解放军只能“飞过来”。敌人虽然嚣张狂妄,却也不是言辞无据。毕竟,面对滚滚长江和立体防线,人民解放军唯一能够倚仗的渡江工具只有被国民党军队讥笑为“经不起一发炮弹”的木帆船。战场环境极为恶劣,战斗条件又极为简陋。然而,渡江战役打响时,年仅14岁的马毛姐,毅然决然选择和哥哥一起参加被当地老百姓称为敢死队的“渡江突击队”,用木船载着第一批解放军战士强渡长江,打开渡江突破口。其使命也重,其危险也甚。由于哥哥眼神不好,14岁的马毛姐在渡江过程中要“一手掌舵,一手划桨”,身兼两“职”。经过40多分钟艰难划行,在自己肘部被击中鲜血直流的情况下,马毛姐依然咬牙坚持、奋力划船,第一个成功把解放军运到南岸登陆点,并带伤引领解放军爆破手扫除南岸敌人碉堡,为后续部队上岸清除障碍。在运送完第一批登陆部队后,马毛姐和哥哥在返回长江北岸时,又从江中救起几名落水人员,并连续往返3次、横渡长江6趟,运送了3船人民解放军战士到达南岸,为保障渡江部队过江作出了突出贡献。

“功”不改本色

居功不恃功,有功不表功,未必每个人能够做到,更未必每个人能够始终做到。功劳面前,荣誉面前,能否淡然视之、坦然应之,是个长期而现实的考验。在这方面,马毛姐为我们树立了先进榜样和典型模范。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和平年代,她始终保持着谦虚、低调、谨慎的朴实作风,表现出革命者一贯的可贵本色。渡江战役胜利后,马毛姐被华东野战军授予“渡江特等英雄”称号,荣立一等功,受到当地群众的广泛赞誉。但是,马毛姐并没有以功臣自居,而是朴素如前、勤劳如前、真实如前,开完庆功表彰会后就回田间劳作、江边打鱼,平凡依旧。在受到毛泽东亲自邀请参加1951年国庆庆典并参加毛泽东家宴后,按照当时她的条件和情况,可以选择留在北京读书,然后在北京工作。但是,马毛姐还是回到家乡上学读书工作,始终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慎终如始、不改本色,保持着实事求是、朴实无华、真实亲民的工作作风和职业操守。从工作岗位退休后,马毛姐经常义务到机关、学校、工厂等单位作革命传统报告,进行红色革命文化教育,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引导年轻一代牢记党和国家历史、珍惜今天幸福生活、不断创造美好未来,彰显了一名革命功臣、优秀党员的崇高精神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担当和使命意识。

上一条:【历史瞬间】3月3日 下一条:【历史瞬间】3月2日

关闭

© 2021 imut.edu.cn 蒙ICP备05000412